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访问量:56258
日访问量:38

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马晓萌;刘卓辰;姚林杰;苏琳轩;赵艳云;张海军;张庆;

    全球变暖背景下,探究内蒙古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对评估区域碳循环过程与制定生态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提取1990—2020年内蒙古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时序变化特征,并基于InVEST模型对碳储量的时空动态进行模拟。同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碳储量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水体面积呈波动变化。(2)1990—2020年,流域碳储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了3.02×10~7 t,草地和耕地是内蒙古黄河流域主要的碳储存地类,碳储量分布整体呈东北部高、黄河两岸较低的空间格局。(3)归一化植被指数、高程和土地利用程度是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强度普遍超过了单因子的影响力。综上,本研究可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5期 v.56;No.263 449-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94 ]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 基于SPEI的多尺度法分析干旱气候对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覆盖的影响

    宋静;荀学义;梅佳慧;沈映月;牛佳牧;张敏;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位于中纬度生态脆弱区,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开展多尺度气候变化影响流域植被覆盖的研究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气象观测站温度和降水量数据,结合SPOT/VEGETATION NDVI卫星遥感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多尺度分析流域干旱气候变化规律与植被覆盖演变趋势,探讨子流域SPEI与NDVI的同期相关关系和滞后相关性。研究表明:流域SPEI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干旱化趋势减弱,SPEI波动振幅和趋势线斜率均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时间尺度越大,显著上升区范围越大;冬季、夏季和秋季SPEI呈上升趋势,干旱化趋势逐渐缓解,春季SPEI呈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年均NDVI呈微弱波动上升趋势,子流域年均NDVI变化规律与之基本一致,其中下游区上升趋势最快,上游区最慢;黄河流域内蒙古段SPEI与NDVI整体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滞后特征明显,其中,上游区滞后两年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其他子流域则在次年达到极值。

    2025年05期 v.56;No.263 46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281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内蒙古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分布特征

    王铭琪;谢洪亮;吴铁铮;王永满;赵佳林;李俊依;吕航;武琳慧;

    淡水湖泊沉积物中脱氮过程传统上主要关注反硝化、好氧氨氧化等途径,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湖泊氮素移除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揭示湖泊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机制,以寒旱区典型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探究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的生态分布特征。选取研究区不同功能区污染程度差异显著的7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对其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厌氧氨氧化菌16S rRNA基因片段,并构建克隆文库。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主要由三个属组成:与不可纯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同源性很高的ClusterⅠ(占61.39%)、Jettenia属(占15.83%)以及Brocadia属(占22.78%)。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空间异质性,湖区总排干入水口的优势属为ClusterⅠ及Brocadia属,湖区中部的优势属为ClusterⅠ,湖区退水口优势属为ClusterⅠ、Jettenia属和Brocadia属。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出乌梁素海沉积物中TOC和NO_2~--N浓度是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群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揭示了厌氧氨氧化菌在乌梁素海沉积物中的广泛分布,明确了其群落组成及丰富度,为湖泊氮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56;No.263 476-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102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黄河乌海段水质荧光指纹特征分析

    金海峰;张婷婷;王欣;刘雪璐;尚春林;王晨晨;李俊辉;谢志磊;

    为了解黄河乌海段水质荧光指纹特征,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解法,解析其荧光污染物组成、强度变化及污染来源,并与常规水质参数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乌海段水体荧光指纹参数中,荧光指数(FI)、生物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分别位于2.13~2.15、0.73~0.86、>2的范围内。水质荧光指纹荧光矩阵主成分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等常规水质指标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拟合良好,表明荧光指纹技术可用于该区域水质的有效表征与预测。研究结果说明,黄河乌海段有机污染主要以内源为主,水体的腐殖质含量和腐殖化程度非常高,水质状态比较稳定,且水质荧光指纹具有作为指示黄河乌海段常规水质参数浓度的潜力。

    2025年05期 v.56;No.263 485-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117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光伏系统对典型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

    王逸飞;王鑫厅;何瑞敏;白雪;张博;包道日娜;侯亚丽;薛睿哲;

    光伏技术在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光伏系统的建立不仅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而且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并且存在大量的矿区废弃地,如果这些矿区废弃地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耦合光伏系统,会对生态修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耦合光伏系统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选择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露天煤矿外排土场建立光伏系统,并进行生态修复,选择光伏板下区域(PV)和光伏板外的对照区域(CK),探讨光伏系统对矿区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伏系统的建立使得光伏板下区域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区域;(2)光伏板下区域群落盖度达39.5%,显著高于对照区域的22.7%(P<0.05);(3)光伏板下区域地上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域(P<0.05),其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贡献最大;(4)除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及灰绿藜(Oxybasis glauca)外,光伏板下区域主要物种的高度均高于对照区域,尤其是紫花苜蓿及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显著高于对照区域(P<0.05);(5)光伏板下区域植物含水量高于对照区域,其中,米氏冰草、狗尾草及虫实(Corispermum huanghoense)的差异尤为显著(P<0.05);(6)光伏板下区域与对照区域物种丰富度相似,但光伏板下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区域,光伏板下区域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可见,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生态修复耦合光伏系统,一方面拓展了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显著提高了矿区生态修复效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05期 v.56;No.263 496-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206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沙尘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回顾、进展与评述

    刘东伟;姚顺予;黄绍普;郭宴宏;徐立帅;

    回顾和评述了沙尘活动及其环境效应,深入探讨了沙尘的来源、释放机制、输送与沉降过程,并系统分析了沙尘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旱地,尤其是北非、中东、东亚等地区是沙尘的主要来源。沙尘释放是一个复杂过程,受风力、植被、土壤湿度、盐含量和结皮等多因素影响,其中盐含量和结皮对起沙的影响尚缺少可靠的参数化方案。沙尘的输送与沉降过程受风速、湿度、湍流及颗粒理化特征等多因素影响。沙尘通过改变辐射强迫和地表反照率等方式影响气候系统,同时沙尘活动中营养元素的输送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强调长时间序列土壤风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未来沙尘活动趋势的重要性,这依赖于气候、生物和风尘过程的耦合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4D同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沙尘模型的精确性和预测能力,更好地理解沙尘活动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2025年05期 v.56;No.263 506-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9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生物信息学前沿

  • 小鼠体细胞重编程过程关键转录因子在lncRNA区域的结合模式研究

    陈星;左永春;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在再生医学、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中具有广阔前景。Oct4、Sox2、Klf4和cMyc(简称OSKM)等转录因子在体细胞重编程中发挥先锋调控作用,驱动细胞命运重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在重编程过程中亦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关键转录因子在lncRNA区域的结合模式及其调控特征仍缺乏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公开ChIP-seq数据,构建了重编程关键阶段6种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Nanog和Esrrb)在小鼠基因组中的结合图谱,发现这些多能性相关因子主要富集于染色体9、10、13和17,且倾向于结合启动子区域含有ERVK元件的lincRNA。染色质可及性数据表明,OSKM在重编程过程中呈时间依赖性地分批结合至基因组靶点。基序和组蛋白修饰分析提示,OSKM可能通过与表观遗传因子协同调控lncRNA的转录活性。进一步分析发现,OSKM更易结合正义重叠、反义lncRNA,以及具ERVK启动子、长转录本、长第一内含子并邻近多能性基因的lncRNA。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出210个iPSC多能性网络相关lncRNA,筛选出多个可能参与iPSC多能性维持的候选lncRNA。研究结果可能对深入阐明体细胞重编程过程关键转录因子调控lncRNA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筛选有效的非编码RNA重编程分子标记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2025年05期 v.56;No.263 518-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 STConVM:基于多视图多模态的对比学习方法识别空间域

    司佳宝;赵翔宇;刘和鑫;代冰杰;冯振兴;

    在空间转录组学的空间域识别研究中,当前多数算法在空间转录组多模态数据整合方面普遍面临多模态特征融合能力不足、识别精度有限和计算复杂度高等挑战。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视图多模态对比学习框架的STConVM方法,旨在实现基因表达谱、空间坐标信息与组织学图像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空间域识别的精度与鲁棒性。多个数据集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STConVM能够更精准地识别组织功能区域,为解析生物复杂组织微环境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25年05期 v.56;No.263 53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下载次数:75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SpaMGCN:基于多视图图神经网络识别空间域的方法

    刘和鑫;尚文婧;赵翔宇;郑一帆;张佳;冯振兴;

    作为空间转录组学关键任务之一,空间域识别旨在精确划分基因表达与空间关联的组织区域。但多数方法难以兼顾局部邻域与全局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多视图图卷积网络方法 SpaMGCN,通过引入双模态图卷积网络,同步提取基因表达相关性与空间邻域的局部与全局特征。在多个公开数据集的验证中,SpaMGCN实现了对复杂生物学组织区域精细的边界划分,在空间域识别方面展现优越的性能,为理解生物组织的空间异质性提供了高效的计算工具。

    2025年05期 v.56;No.263 54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181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 酿酒酵母基因转录区核小体缺乏序列对人干扰素α-2b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淑妍;李宏;

    基因编码序列中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与基因表达紧密相关。将人干扰素α-2b基因编码序列中的密码子替换成酿酒酵母高表达基因的最适同义密码子,并通过RT-qPCR、蛋白质印迹分析和ELISA等方法对比分析了IFNα-2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优化后IFNα-2b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已知酿酒酵母基因转录调控区±1核小体和它们之间的核小体缺乏区域(NDR)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考察NDR序列长度对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选取了6个酵母基因的转录调控区,以该区域内±1核小体和它们之间的NDR序列作为外源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构建了IFNα-2b基因表达系统。结果显示:在构建的6个调控序列中,将长NDR序列剪短后,IFNα-2b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将短NDR序列加长后,IFNα-2b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以±1核小体和NDR序列为转录调控序列构建的表达体系可以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该方法为调控外源基因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2025年05期 v.56;No.263 558-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4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